當前,全球汽車產業正加速向新能源化、智能網聯化、高端化、綠色化發展,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已成為全球各主要汽車大國爭相發力的戰略制高點。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是指通過搭載先進傳感器、控制器等裝置,運用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技術,具有自動駕駛功能的新能源汽車。在國家政策支持、核心技術進步、下游市場需求旺盛等因素的驅動作用下,中國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正邁入全面迭代發展的新階段,其未來發展將呈現以下六大趨勢:
趨勢一: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的全鏈條低碳轉型進程或將提速。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的全鏈條低碳化發展已成為全球共識,隨著國內外市場對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低碳化、零碳化要求的不斷提升,國內部分整車企業已開始從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原材料及零部件供應以及產品回收再生等全生命周期出發,制定碳減排目標,力求帶動全產業鏈低碳化轉型。未來,在整車企業帶動下,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全鏈條低碳轉型進程或將提速。
趨勢二:固定路線場景下的新能源智能網聯商用車將率先進入商業化階段。商用車的新能源化、智能網聯化發展對實現“雙碳”戰略目標、推動汽車行業轉型升級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目前看,固定路線場景下的新能源智能網聯商用車將率先進入商業化階段,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一是商用車作為“生產工具”,用戶衡量的是其商業價值,新能源智能網聯商用車可解決傳統商用車發展所面臨人力資源不足、人力成本上漲、安全事故頻發等問題,因此購買者的付費意愿更高。二是商用車的運營場景較為封閉、交通流量較小、行駛速度較低,高精度地圖的繪制和路側感知設備的布局相對容易,所需的測試和仿真時間也大幅縮減,新能源智能網聯商用車的量產化、規模化更為容易。
趨勢三:補能網絡建設將持續加速。隨著中國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快速發展,如何提升消費者的使用體驗成為了行業內關注的重點,補能服務作為消費者使用體驗的重點組成之一,近年來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工業和信息化部及中國充電聯盟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車樁比約為2.7:1,充電樁總計521.0萬臺、換電站總計1973座,保有量總體相對偏低。考慮到中國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保有量仍處于快速增長階段,為進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車消費者使用體驗,充電站、換電站、加氫站等補能網絡建設速度將進一步提升。
趨勢四:駕駛員監測系統將成為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標配。駕駛員監測系統可實現駕駛員身份識別、疲勞監測、分心監測以及危險駕駛行為等監測功能。2022年,歐洲新車安全評鑒協會E-NCAP已將駕駛員狀態監控系統(DMS)作為測試評分項,納入到新車的安全認證測試范圍內。新版歐盟交通安全法規要求從2024年開始,所有在歐盟注冊的車輛必須具備疲勞檢測和分心檢測功能功能。在中國,座艙企業也逐漸將DMS系統做成標配,造車新勢力企業對座艙標配DMS系統已形成一定共識,傳統車企持續重視車輛的安全功能,也正加速裝配DMS系統。
趨勢五:電子電氣架構將向域集中架構、基于中央計算機的集中式電子電氣架構方向發展。汽車電子電氣架構是通過物理層面的布置、轉化和處理車輛行駛信息,為汽車電子電氣設計提供整體解決方案。隨著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發展,車輛搭載的電子控制單元數量持續增加,與云端、第三方APP的交互信息量也逐步提高。傳統分布式電子電氣架構下,車輛智能功能的升級依賴于ECU數量的累加,因此面臨研發和生產成本劇增、安全性降低、線束布置過于復雜、算力不足等問題。域集中架構和基于中央計算機的集中式架構是將汽車電子系統根據功能分為若干個子模塊,可在降低架構復雜度的同時提高系統算力,讓汽車軟件具備可持續迭代升級能力,可進一步推動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向低延時、可升級、萬物互聯方向發展。
趨勢六:前融合方案將逐步成為多傳感器融合的優選方案。多傳感器融合方包括后融合、前融合兩種。后融合方案是將超聲波雷達、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等傳感器通過不同算法進行獨立感知,但單一傳感器的感知能力有限,如攝像頭不擅長判斷距離和位置,雷達不擅長判斷顏色和紋理,因此后融合方案易對大型物體產生大小及分類識別錯誤,無法識別與跟蹤特殊物體或小物體。前融合方案是將來自激光雷達、攝像頭和毫米波雷達的不同原始數據統一處理,與后融合方案相比,該方案需要更大的算力作為支撐,對不同傳感器的時間同步和空間標定也非常嚴苛,但對特殊物體或者小物體的識別精度更高,發生誤判的概率更小。例如特斯拉將毫米波雷達、攝像頭等傳感裝置的不同原始數據統一處理,整合成一套環繞全車360°的超級傳感器,再通過AI算法來完成整個感知過程。